《燃冬》别糟蹋文艺片啦,那可是他俩最后的遮羞布
看完《燃冬》,对片中人物和故事一头雾水,对导演陈哲艺倒是有了大致的印象。
支离破碎、无病呻吟,牛头不对马尾的人物设定,毫无逻辑和推动力的情绪线索。
没错,自以为是的文艺青年,都是这么拍电影的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开头三幕还算简洁清爽,娜娜(周冬雨饰)是在延吉活动的导游,态度忽冷忽热,情绪忽高忽低,主打的就一个莫名其妙。
浩丰身着黑色大衣,金边眼镜,留个小胡须,全过程神情黯淡,主打一个高冷炫酷,但却能瞬间吸引导游娜娜,甚至灌醉拖上床,谁叫他是刘昊然呢?
几组碎剪镜头透出娜娜热情背后的疲惫,浩丰在人群中始终有种冷漠的疏离感。
站在楼梯口,望着积雪扑簌簌往下掉,脚板好几次伸出去,又缩回来。然后接到心理咨询的回访电话。
看来是抑郁了。
可是昊然哥,抑郁绝不是叹叹气、闭闭眼、皱皱眉那么简单啊?那是一项复杂的心理病症,你怕是没真正体验过吧?
没办法,娜娜就好这一口,身为导游,她不去关注对接的商店销售额,不去找租衣服的分账,跑去关心一个呆头呆脑的小青年。难道早已看到了他手腕上的名表?或者觉得他骨骼清奇气度不凡,或者,仅仅是迷上了他的小胡须?
两个人搭上了话,开启了文艺冷漠对谈模式,反正各说各话,你我庸俗观众也听不太懂。
然后,电影开始不受控制地迅速坍塌下去。
01. 逻辑破碎,风格混搭四不像
刚才说了,大致看得出,导演陈哲艺就是一位自以为是的文艺青年。
他的观影记录中一定有《关于莉莉周的一切》《燕尾蝶》,贾樟柯的《山河故人》,汤唯和玄彬的《晚秋》,以及那部惊世骇俗的《戏梦巴黎》。(甚至还有《天地无伦》?)
否则,他不会在东北的冰雪中,搞出什么通缉犯、偷书贼、三人行,零下三四十度,还要在浴室里面抚摸胶布?
浩丰手机掉了,到处寻不见,人群中露出茫然的表情;娜娜彻底被迷住了,直接掏钱买手机,接着像领宠物那样带到同备胎男一起吃饭,又是唱K蹦迪,又是喝醉回家。
你这哪是导游,简直是拯救迷途羔羊的活菩萨啊?
不过导演很快给了我们另一条逻辑线。浩丰是来自上海的金融男,手戴名表,出手阔绰,阅人无数的导游,显然是把他当做了落入狼口的肥肉。
相较之下,屈楚萧饰演的蔬菜男韩萧自然是低了好几头。
于是导游的行为都有了理由,和金融男初次见面就无比热情,吃喝玩乐一条龙招待,最后还带回家丢上床,舍身饲虎。
另一边却对蔬菜男满脸嫌弃,尽管蔬菜男备胎多年,拿过吉他自弹自唱一曲,完全是直接出道的水平。
导游都被歌声感动得热泪盈眶,满腔柔情献与金融男;梨花带泪的可怜模样,又深深吸引了孤独落寞的浩丰。
这可是活生生的行业歧视啊。
前面的现实注脚都是铺陈的阶段,目的大概是增加角色的可信度。接下来的所有场景,就与现实生活几乎失去了联系。
三位青年成为了凌驾于时空之上的孤高灵魂,他们一会儿是日本残酷青春代言人,玩出《莉莉周》里面的偷书游戏;一会儿是《晚秋》的绝望情侣,半夜对着动物园里的狍子和猴子发呆,搞得也像三只傻狍子;一会儿又是《戏梦巴黎》里的浪荡少年,肆意挥洒着荷尔蒙。
模仿了许多经典电影的桥段,主打一个混搭,但是又缺乏主线故事与流畅衔接,于是混搭成了和尚的百衲衣,完全看不出自己的风格。
特别是中间还插入一段在电梯人群里面的擦边情节,文艺男女还要玩这一出?让人秒回电车痴汉场景。
不是一直在模仿日本青春片吗?导演,你怕不是学岔道了吧?
02. 情绪错位,人物设定大混乱
如此零散破碎的情节之下,角色自然就失去了行动力与可信度。
娜娜的身份是导游,但是她表现得非常业余,除了会几段导游的贯口之外,完全就是我行我素的文艺少女。对浩丰生出的爱怜也是莫名其妙,之后的浪荡开放,更是与前面的漠然毫不相关。
浩丰也好不到哪里去,为了营造忧郁形象,一整个电影都裹着件黑大衣,时时刻刻装深沉。那形象气质,绝对不是什么抑郁病人,完全就是一个闷骚文艺男的模样,跟金融精英和高净值人士更是一根毛都沾不上。娜娜连这都看不出来,只能说她是瞎了眼。
倒是韩萧这个角色,因为丰满接地气,反而展示出生动真切的魅力。几处简单的推进,远比另外二人来丰满有效得多。
浩丰喝醉了,错过了飞机,决定留下来玩耍。然后,三位青年开启了狂狼模式。
山野、云彩、枯枝、雪原,挥洒激情、放肆青春,也都是绝美风景和养眼的少年,颇有几分音乐MV的浪漫写意。
其实三个人就这么东游西晃倒也挺好,只是撑不够时长,所以只得聊几句,推进故事。但凡周冬雨和刘昊然开始说台词,准备推进故事,氛围就开始尬出天际。
因为人物塑造得如此单薄与错乱,我甚至怀疑编剧根本没有写过完整的人物小传。周刘二人全凭第一感觉表演,于是显得无比浮浅,开心就傻笑、不爽就哭闹,抑郁就皱眉、落寞就抽烟。
估计导演自己都看不过去了,于是赶紧拿出了宣传千万遍的不可言说的戏份。
于是让场面更加尴尬。
两位激情少年,却像一对中年夫妇那样例行常事,做完了还说了一句“对不起”?
还好周冬雨没回“没关系”。接下来几句对白:
“十八岁受的伤。”
“怎么伤的?”
“任性。”
“还想吗?”
这都啥跟啥呀?纯粹在自说自话,毫不理会观众的智商和理解力啊。
全片已经在迷离幻景中游荡许久,为了增强现实感,导演还设置了一条通缉犯的线索。
通缉犯不停在电视上出现,在海报上出现,最后被警察按倒在铁轨上。
他跟三人的唯一联系,是喝得迷迷糊糊的韩萧,目送着通缉犯的背影远行。
WTF?我原本以为该有点什么紧张刺激的打斗追捕,结果就给我看这个?
03. 无病呻吟,胡乱煽情文艺范
全片看下来,稍微细心点的话,也能看出导演试图留下的情感支点和记忆碎片。
娜娜曾经是花样滑冰的潜力选手,受伤后自我放逐,切断同家人、同教练的一切联系,独自在东北边城艰难求生,孤独疗伤;
浩丰从小被按进教育内卷,成绩脱颖而出却留下了心理创伤,尽管行业高端前景明朗,却总是郁郁寡欢,失去了情感支撑,也找不到生存意义,于是陷入抑郁;
韩萧四处流离,总是找不到可以安放自己的地方,加上学业失败,处处受压,只得在底层躺平,暗自苦闷。
三位青年都在各自的困境中孤独挣扎,东北小城的偶然相遇,如同三只蚂蚁相偎相依,抱团取暖。不问姓名,不分男女,只是用身体的陪伴抚慰焦灼的灵魂。而后各自别去,继续前行。
相信我,导演写的故事梗概,很可能还没多过上面这几段。
因为片中的每一条线索,都显得非常的单薄和概念化,就像一句文字简介,而并没通过故事或细节展示出来,情感就像那位同学一样突如其来,丝毫没有铺垫和酝酿,也就无法将情感注入角色。
于是所有嗟叹都显得突然和莫名其妙。
充盈着全片的低沉音乐(《寂静岭》既视感),三人在枯枝荒原中穿行,伴随着舒缓凄凉的BGM,也是早被厌弃的煽情手段;
后来又是三人在冰墙迷宫中穿行,四处寻找,却总是错过。意象与内涵浅白得不忍解读。
长白山上,金融男正想跳崖;突然被叫声干扰,原来他们遇上了大棕熊。
三人呆若木鸡,棕熊凑近细闻,把周冬雨仔仔细细闻了一遍,然后翩然远走。仿佛没有闻到一丝人肉味。
是周冬雨不喜欢洗澡吗?用汗臭把棕熊逼走了?
怪不得周冬雨回去洗澡时,小胡须刘昊然要隔着胶布一顿搓揉,也是想节约点水,帮着她搓搓背,洗得干净些?
大熊怎么不直接把三人刨坑埋了?好歹也比现在这样子精彩多了啊?
就在疑惑时,突然音乐大作,清亮女声唱起《阿里郎》,被云雾和白雪掩映着的长白山,真可谓是“山舞银蛇,原驰蜡象”。可是,这跟故事,有半毛钱关系?
好吧,结尾处,蔬菜男骑着摩托去了远方,娜娜终于给母亲打了电话;金融男也松弛下来,沉沉睡去。他们都获得了各自的救赎。
观众们也长叹一口气,这又臭又长的文艺裹脚布,总算是收尾了。